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中期检查会在长沙顺利召开
2024年4月26日,根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管理办法,信息科学部为加强项目过程管理,进一步推动国家重大仪器研制项目的有效实施、科研仪器与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制,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阳春华教授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基于波粒协同分析的开放环境封装药瓶微量气体在线检测仪”以现场考察的形式进行了中期检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副处长张丽佳同志、中南大学科学研究部部长李启厚等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王军波研究员、清华大学顾明教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陈池来研究员、天津大学王超教授、吉林大学刘方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池明教授、西南交通大学高级会计师黄颖、湖南大学强高级会计师黎峥等9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信息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项目主任钟财军、信息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流动项目主任彭玺、信息科学部三处流动项目主任刘行建、中南大学科技研究部部长李启厚、中南大学科技研究部副部长甘雪萍、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王雅琳,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陈晓方以及项目各承担单位负责人、研究骨干等2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王军波研究员主持。
张丽佳副处长对各位领导、专家出席中期检查会议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感谢。她强调,项目中期检查会议的主要目的在于敦促与纠偏,必须提出真问题与真意见,严格检查研究目标是否偏离仪器定位,仔细分析研究工作能否真正解决仪器研制中的卡脖子问题,针对性指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在高标准、严要求的方针下开展评议工作,助力仪器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李启厚部长对国家自然基金委长期对中南大学科学研究工作的支持表示真挚的感谢。他指出,开放环境无菌制剂微量气体在线检测是无菌制剂密封质量的根本保障,并表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对于助力国家“中国制造2025”、“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学科交叉、协同创新具有举要意义,是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科研团队在推动高端医药装备研制迈出的坚实步伐,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对项目提出指导和建议,共同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圆满完成。
项目负责人阳春华教授就项目背景和研究内容、项目主要研究进展、项目主要研究成果及后续计划安排等方面介绍了项目总体实施情况,细致阐述了项目组针对开放环境封装药瓶微量气体检测难题提出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展示了所研开放环境封装药瓶残氧量在线检测仪器,并表示未来研究工作将就深化理论研究、提升仪器性能、拓宽应用场景等方面有序开展。
专家组在听取汇报后,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细致审查、质询与深入探讨,肯定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同时,针对项目的理论研究、仪器落地及财务规范提出了建设性指导意见,并期望项目组进一步深化研究,确保研究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项目负责人阳春华教授代表项目组对与会领导、专家给予的大力支持指导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将按照专家组提出的建议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加快项目的推进实施,高质量完成项目的目标任务。项目骨干罗旗舞教授表态,将逐一落实专家组的建设建议,尤其是在技术指标已经满足项目结题要求前提下继续深化理论研究工作、打通底层原理,以进一步优化开放环境封装药瓶微量气体在线检测仪器的技术水平与综合性能,做到结题时以更高标准完成项目验收。
会后,与会领导、专家共同随项目负责人阳春华教授前往中南大学信息楼120室高端装备精密检测实验室进行现场考察,项目组现场展示了所研制仪器的运行效果和达成指标,专家组对项目组打破美国对华技术禁运的决心和成效表示高度肯定。
据悉,本次接受中期检查的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中南大学为唯一依托单位,阳春华教授担任课题负责人,面向无菌制剂密封质量实时全面验证的行业需求,以激光本质存在的波粒二象性为切入点,从激光粒子特性时空复用、光学干涉鲁棒抑制、开放环境感知建模等科学问题开展研究,突破了低浓度场极短光程弱吸收气体光谱实时精密检测瓶颈,实现了激光器、探测器、锁相解调板、检测系统软件等关键模块自主研发,研制了基于波粒协同多分子联合分析的封装药瓶微量气体在线检测仪,为无菌制剂密封装质量全流程控制提供了理论和仪器支撑。且项目研制仪器已集成在多个系列的无菌制剂灌装生产线上,同时,提交了国内首项封装药瓶激光顶空检测的行业标准,打破了国际技术对华禁运,为无菌制剂密封质量在线全面验证提供了核心仪器装备,推动了我国医药工业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
最后,张丽佳副处长总结发言,强调基金委现场检查旨在项目过程跟踪,是基金委项目管理的改革举措,肯定了本项目在医药装备制造业做出的实质性贡献。通过会议评价和现场验收环节,基金委领导和专家组一致评价:该项目通过中期检查,检查结果为优秀。同时,基金委领导和专家组期望项目组更上一层楼,争取打造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样板工程。








